日本国产六月丁香天堂婷婷_国产女同毛片精品网站_国产午夜福利不卡在线播放_亚洲综合不卡视频_特A级黄色试看片_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无_国产级a爱做片免费观看_强奷乱码中文字幕_欧美男男激情同性videos_免费专区丝袜调教视频

紫外可見光度計

您當前所在頁:首頁 > 應用方案 > 紫外可見光度計

銅精礦中氯含量測定方法的對比分析

發(fā)布日期:2024-12-10  點擊次數:

本文對分光光度法、離子色譜法、硝酸汞滴定法測定銅精礦中氯含量的原理、試劑、設備、試驗方法等進行了對比探討,旨在有針對性地在銅精礦檢測過程中正確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檢測。

1.實驗原理對比

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用水浸取銅精礦樣品,并在100℃的恒溫磁力攪拌器作用下浸取1.5h,過濾后,在乙二醇和硝酸環(huán)境下與硝酸銀形成氯化銀懸濁液,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樣品中的氯含量。離子色譜法的原理是用硫酸分解銅精礦樣品,其中氯離子會隨水蒸氣逸出與銅精礦樣品分離,經吸收液吸收,用離子色譜法測定,以保留時間定性,以工作曲線法計算氯含量[3]。硝酸汞滴定法的原理是用硫酸鉀溶液浸取銅精礦樣品,在90℃~95℃下搖動1h、過濾,在酸性溶液中加入過量乙醇,以硝酸汞標準溶液滴定試液中的氯離子,用二苯卡巴腙指示劑與微過量的汞形成紫色的絡合物來判斷終點。

通過對比發(fā)現,分光光度法和硝酸汞滴定法的原理較為簡單,離子色譜法與分光光度法、硝酸汞滴定法相比較為復雜。

2.試劑比對

分光光度法用的試劑為一級水、硝酸、硝酸銀溶液、乙二醇、氯離子標準儲備液等;離子色譜法用的試劑為一級水、氫氧化鈉、硫酸、氫氧化鈉溶液、氯標準溶液等;硝酸汞滴定法用的試劑為一級水、過氧化氫、乙醇、硝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鉀溶液、氯化鈉標準溶液、硝酸汞標準溶液、二苯卡巴腙等。通過對比三種方法所用試劑發(fā)現,硝酸汞滴定法所使用的硝酸汞標準物質屬于劇毒物質,分光光度法、離子色譜法所使用的試劑都是實驗室日常使用試劑,不屬于劇毒品。

3.儀器設備比對

分光光度法用到的儀器設備是分光光度計(上海美析儀器有限公司)、恒溫磁力攪拌器、分析天平(精確至0.0001g)、其他實驗室常用儀器設備(如比色管、玻璃棒、容量瓶、量杯、膠頭滴管等);離子色譜法用到的儀器設備為離子色譜儀(配電導檢測器)、水蒸氣蒸餾裝置、尼龍濾膜、注射器、分析天平(精確至0.0001g)、其他實驗室常用儀器設備(如圓底燒瓶、玻璃棒、容量瓶、量杯、膠頭滴管等);硝酸汞滴定法用到的儀器設備為pH試紙、分析天平(精確至0.0001g)、恒溫水浴振蕩器、滴定管、其他實驗室常用儀器設備(如容量瓶、膠頭滴管、錐形瓶、量杯等)。

通過對比三種方法所使用的儀器設備發(fā)現,離子色譜法用到的儀器設備價格較昂貴,分光光度法和硝酸汞滴定法用到的儀器設備價格較離子色譜法低。

4.試驗方法比對

4.1樣品

取樣品編號為YP001、YP002的銅精礦樣品(樣品粒度≤100μm),將樣品置于100℃~105℃的烘箱中烘干1h,取出放置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備用。

4.2空白試驗

隨同樣品做空白試驗。

4.3分光光度法

按照《分光光度法測定銅精礦中氯量的方法研究》中的分析步驟進行稱樣、溶樣、滴定和數據分析,準確度試驗結果見表1、精密度試驗結果見表2。


4.4離子色譜法

按照GB/T3884.12-2023《銅精礦化學分析方法第12部分:氟和氯含量的測定離子色譜和分光光度法》中離子色譜法的分析步驟進行稱樣、溶樣、配置標準曲線并進行數據分析,準確度試驗結果見表3、精密度試驗結果見表4。

4.5硝酸汞滴定法

按照Q/CCICGXJS02021-2023《銅精礦化學分析方法氯含量的測定硝酸汞滴定法》中的分析步驟進行稱樣、溶樣、滴定和數據分析,準確度試驗結果見表5、精密度試驗結果見表6。

4.6結果對比

三種方法的準確度、精密度對比結果見表7。

通過使用以上三種方法對銅精礦(YP001、YP002)樣品進行檢測發(fā)現,三種方法的準確度測定結果均在允差范圍內,精密度測定結果也符合相關要求,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進行檢測,均能達到較好的準確度和精密度。

5.結論

綜上所述,實驗室在進行銅精礦中氯含量檢測工作之前,可根據實驗室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由于通過分析三種方法的試驗原理無法判斷人力、物力的投入量,同時通過實驗可知,三種方法的準確度和精密度都無太大差別,所以實驗室可以從試劑和設備上進行選擇。如果實驗室從試劑的環(huán)保及安全角度考慮,可選擇分光光度法或離子色譜法測定銅精礦中的氯離子含量;如果實驗室經費有限,無法承擔昂貴的設備費用,則可以選擇分光光度法或者硝酸汞滴定法測定銅精礦中的氯離子含量。

文章來源:[1]符峙宗,梁菲萍,董磊.銅精礦中氯含量測定方法的對比分析[J].質量與認證,2024,(11):41-43.DOI:10.16691/j.cnki.10-1214/t.2024.11.007.